(通讯员 李琳)电影《九零后》5月29日开始在全国影院放映。为更好引导公管学院学生党员、共青团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获得方向启发、汲取青春力量,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国华、学工组老师及学生党员、“为公班”同学49人当天下午在影院开展了一场具有特殊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电影党课学习。
同学们佩戴党徽、团徽和口罩来到影院,党支部还准备了《九零后》的电影周边。
大家首先观看了吴宝璋教授讲授的电影党课视频《西南联大与中国共产党》。吴教授从组建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切入娓娓道来讲到,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占领、被炸毁,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来到联大。联大近9年间有党员206人,在特殊时期开展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特殊历史作用和核心作用。
随后共同观看电影《九零后》。杨振宁、王希季、马识途、许渊冲、杨苡、邓稼先、潘际銮、朱光亚、赵瑞蕻、查良诤、李政道等16位九十多岁甚至一百多岁联大学子亲口讲述西南联大——这所中国最传奇大学的往日荣光直接、鲜活地展现在面前。影片采访了曾经就读于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如果不是提前知晓,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些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作家或翻译家......那些熟悉的名字在观影者看来是被打开的尘封历史、是故事;而这些人对于镜头前的老人们来说,更是在联大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自己。
观影结束后不少同学深受感触。西南联大是一个传奇,那时国难当头,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联大,学习知识救国图存。如今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须潜心修学、提升价值,为实现中国梦全心“赶考”、逐梦筑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九零后与90后两代人隔空对话有那么多印刻着岁月的感动,但都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进,都须在不同时代谱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观后感:
带着大学去流浪,一群“90后”的血色浪漫史
——观《九零后》有感
山河破碎时,随校去流浪。
热血青春颂,初心岁月撼。
炮火中读书,行军且行吟。
八载离乱路,百年联大人。
——李义
许渊冲在听闻“巫宁坤已经去世了?”的惊讶后,调皮地说“巫宁坤法文挨骂的啦”。杨苡的丈夫赵瑞蕻已经离开她20年了,她不是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提及自己的思念,而是说“没有什么不习惯的,我本来就是独立型”。没有人会觉得他们无情,他们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也知道自己总会有这么一天。
巴金说“长寿是个惩罚。”因为活得越久就会看见越多的变迁,而人们大多时候很努力却踉跄着前行,也不一定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杨苡说“活着就是胜利。”她出生于1919年,五四运动的那一年,多少人哀叹出生于这样动荡的年代是何其不幸,而杨苡却说自己“生逢其时”。
这一群九零后,生逢乱世就拼命地活着,就燃烧自己去创造一个新的时代。距离西南联大成立已经八十四年,我们热泪盈眶,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隔着那么长的时间,那些伟大的灵魂依然纯粹如初。
岁月会老去,相纸会泛黄,但西南联大的传奇会与那段特殊时光一起,被共和国永远铭记。
——李琳
他们即使年过九零,但依然保持着如九零后一代年轻人的可爱与热情,还带着自己年轻时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国家的责任。他们的大学又与我们不同:跋山涉水,一路迁移,时不时“跑警报”……但师生们不浪费大学时光,交流、念诗等,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为新中国建设奉献力量。“中兴业,需人杰。”我开始回看这一年的大学生活,她的味道我能回味一辈子吗?我能让我的大学也如此有意义吗?此时,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担起时代青年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时,这里的一切才有了光彩,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
——周晓雪
电影是通过新旧画面交替、十几位耄耋老人口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个仅仅存在八年却影响中国八十年的西南联大。在电影里那些科学家、文学大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也是鲜活有趣的。求学期间他们意气风发,苦难的岁月丝毫不影响他们青春的亮丽,甚至他们的青春有更高的质量和更长远的生命力。向这群伟大且纯粹的大师致敬!
——周子怿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上九十岁的上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九零后》 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青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我们这些后辈们。
——黄文俊
这群可爱九零后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有着和我们一样在大学学习的时光,但是相比于我们,他们有着更可贵的精神:乐观面对困难,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并持之以恒。我们时常被大流裹挟着前进,将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物上。我们该静下心来,像这些九零后们一样,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并付诸行动。
——莫豫锋
作为战乱年代的最高学府,却没有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一群以家国大事为己任的热血青年,是一群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杰出青年。时隔八九十年,这里的学生仍然让我敬佩,这样一所大学仍然让我神往。
——姜志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