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21个学院,69个本科专业,涉及12个学科门类中的8个,包括:理学13个,工学35个,管理学9个,法学2个,教育学1个,经济学2个,文学2个,艺术学5个。地球科学领域的主干或相关专业达26个,占全校专业总数的近40%。学校已有地质学等3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等1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测绘工程等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唐辉明教授、龚一鸣教授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马昌前教授等省级教学名师11人。建有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中心、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实践育人平台,建有7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19个实验教学中心、30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实践平台。建有“3S技术地学应用基地”“钻探新技术摇篮”“应用地球物理基地”等大学生科研训练平台,以及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科技部众创空间、湖北省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拥有“地史学”等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古生物学”等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等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等6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勘查地球物理”等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结晶学及矿物学”等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大冶铁矿矿床学虚拟实习”1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还有52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3门省级一流课程;还有《岩石学(第二版)》等8种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校现有本科生18214人,拥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两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了未来技术学院、李四光计划、李四光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有空间信息实验班、土地资源管理实验班等30多个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学校坚持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坚持弘扬“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同心同向”的大思政体系、“品学兼修”的大教学体系、“知行合一”的大实践体系、“勇攀高峰”的大体育体系和“润物无声”的大文化体系。
学校建设“一体化、专业化、信息化、平台化”发展型地大特色的大思政体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践行“大德育”工作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和卓越研究生人才为主题,以服务支持学生学习、学术为主线,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促进“严在地大”卓越学风建设、完善学生工作“T字”布局和“一体两翼”模式,推进学生工作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内联外合、学团融通、本研衔接,协同推进本科人才培养科学发展。
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教学特色。学校野外实践教学育人成效独树一帜,1954年建立周口店实习站,2006年秭归实习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形成北戴河、周口店、秭归三大实习基地。周口店野外教学基地走出了30多位院士,已经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成员基地”、“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秭归基地获批“国家级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成员基地”。
建校70余年,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顶梁柱。如中石化总裁马永生院士、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周大生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宗文等。学校毕业生分布广泛,特色鲜明,特别是“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毕业生建功立业的日益明显的使命选择。优秀毕业生事迹和典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诸多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毕业生乐于奉献、扎根西部基层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展现了毕业生服务社会、建功立业、敢于担当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