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成长需求,搭建科学的亲子沟通桥梁,9 月 12 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杨琴老师面向全体大学生家长开展 “别让‘爱’越界 —— 大学生家长必学的主体性尊重课” 线上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李姝慧主持。讲座伊始,杨琴老师以一个直击人心的提问切入:“孩子考上大学,您会对他说什么?” 通过对 “夸赞成绩”“施压升学”“过度担忧” 等常见回应的分析,引出核心议题 —— 许多家长的 “爱” 因忽略孩子的 “主体性” 而悄然越界。她指出,大学生正处于从 “被动依赖” 向 “自主成长” 过渡的关键阶段,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看似 “为孩子好”,实则会剥夺孩子自主思考、决策与承担责任的机会,导致其主体性缺失。

随后,杨琴老师结合四个真实案例,生动剖析了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具体表现与深层危害。小悠因缺乏判断能力沦为他人情人、阿强因无目标沉迷游戏荒废学业、晓琳随波逐流考研考公终致迷茫、小凯求职心切陷入高薪骗局 —— 这些案例让家长们直观感受到,主体性缺失会让孩子在情感、学业、职业规划中频频 “踩坑”。
在 “父母爱的误区” 环节,杨琴老师通过对比家长 “替孩子订票收拾行李”“干涉职业选择” 等惯性行为,与孩子 “依赖迷茫”“自我怀疑” 的反应,指出:“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避坑,而是陪孩子学会走路。” 她从哲学与教育学视角,深入阐释 “尊重主体性” 的内涵 —— 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认可其自主思考、选择、感受与承担责任的权利,而非 “家长的附属品”,并从 “给思考权”“给选择权”“接纳情绪”“拒绝比较”“归还后果” 五个维度,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尊重方法。

讲座核心部分,杨琴老师为家长们提供了 “支持而非掌控” 的行动指南。她强调,家长需先完成从 “主导者” 到 “支持者” 的角色转变:在 “退位” 中归还孩子选择权,如让孩子自主规划学业、处理生活小事。同时,她特别提醒家长避开 “甩锅式退位”“放任式试错”“急于求成” 三大误区,保持 “慢慢放手、始终在场” 的耐心。

为让理论落地,讲座设置 “实战互动” 环节。杨琴老师通过 “孩子不想考研”“孩子考前想旅行” 等模拟场景,对比 “评价式沟通” 与 “尊重式沟通” 的差异,邀请家长现场练习 “非评价性语言” 与 “引导式提问”。在 “家庭反思” 环节,家长们主动分享过往 “越界” 经历,如 “替孩子投简历”“干涉社团选择”,并结合讲座内容探讨调整方案,现场氛围真挚而热烈。
讲座最后,杨琴老师为家长布置了 “家庭作业”:一周内用 3 次非评价语言与孩子沟通、肯定孩子 1 次自主行为、用 1 个引导式提问替代直接给答案。她在结束寄语中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有勇气做自己的主人。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自主成长的‘加油站’,而非‘方向盘’。”
本次讲座不仅帮助家长厘清了 “爱” 的边界,更提供了科学育儿的具体方法。未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将持续开展家长课堂、亲子沙龙等活动,构建 “学校 - 家庭 - 学生” 三位一体的成长支持体系,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