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美娟)为拓展 “李四光计划” 学生国际视野,助力其把握科技创新前沿趋势、学习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塑造全球格局,10 月 8 日至 13 日,本科生院组织第 17-19 期学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活动。第 19 期成长导师李江敏教授及本科生院工作人员带队,19 名学生在六天行程中沉浸式感受学术前沿、产业实践与人文魅力的深度融合,圆满完成研学任务。
深耕学术前沿 筑牢科研根基
研学团以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为学术核心阵地,密集参与多场高水平专题讲座,触摸科技发展脉搏。安波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前沿与产业趋势》,系统解读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智能体、AI赋能科研研究三大核心方向,强调科技创新应兼顾技术突破与社会责任,鼓励学生保持探索精神与跨学科思维。刘政教授在《从材料到器件:跨学科研究》讲座中,通过棉、丝、碳纤维等材料的对比,生动阐释“构效关系”这一科研通用逻辑,并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近距离感受科研工作的严谨与创新。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王郸维教授则以《机器人与无人系统的演进之路》为题,梳理技术从机械自动化到智能自主的发展脉络,结合智慧制造、医疗机器人等应用案例,传递“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理念。学生们不仅近距离接触到国际顶尖科研成果与思维范式,更在跨学科视野、科研逻辑与责任担当的启发中,进一步明晰了 “为何科研、如何科研” 的核心命题,为后续深耕专业领域、追求创新突破筑牢认知根基。
探访标杆机构 洞察实践智慧
研学团走进新加坡金融管理局、SAP 公司、THE GEAR 创新中心、城市重建局等标杆机构与企业,探寻理论落地的实践密码。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学生们了解到其以“一篮子货币锚定”经济调控模式,以及“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间的平衡之道。在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提供商SAP公司,学生们深入学习AI技术在企业管理、供应链优化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了解跨国科技企业的职场文化与人才需求。在THE GEAR创新中心,融合绿色、开放理念的办公空间与可再生能源、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孵化项目,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技术落地的人文温度,领悟到“科技服务于人”的终极价值。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展厅则通过模型与影像,完整呈现从 “花园城市” 到 “自然中的城市” 的发展历程,展现城市规划中宜居与发展的平衡智慧。
浸润多元文化 厚植人文素养
研学之旅亦是一场跨文化的深度体验。初抵新加坡,樟宜机场的“星耀樟宜”便以40米高的雨漩涡瀑布与环绕的热带雨林,呈现出自然与科技交融的奇观,彰显“花园城市”的独特魅力;在牛车水,红灯笼映衬下的中式建筑与特色小吃,让学生们感受华人文化的深厚底蕴,街头各式文化元素的碰撞,展现出新加坡多元共生的社会氛围;圣淘沙岛西洛索炮台遗址留存二战历史印记,让学生深刻体会和平珍贵,沿途遍布的城市绿地、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生动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生活中的实践落地。
践行研学初心 立志科技报国
六天的研学行程紧凑而充实,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探索未知、服务社会的种子。“从人工智能的前沿突破到材料科学的跨学科应用,从金融管理的实践智慧到城市发展的人文考量,这场研学让我看到了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生王梓清表示,此次经历不仅丰富了知识体系,更明确了未来的科研方向,将秉持“务实科研”理念,在跨学科协作中追求创新。第19期成长导师李江敏强调,希望学生们以此次研学为契机,立足当下、瞄准前沿,将国际视野与家国责任深度融合,把研学中汲取的创新精神、实践智慧融入后续学习科研,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全球格局的时代新人,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