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育人  >  心理自助  >  正文
纷繁复杂的疫情信息, 我们该如何自处?

发布时间:2020-03-20点击数:

在疫情期间,我们每天都会关心疫情的最新进展,而微博等新一代信息传播媒体成了许多人的首选。用户可以到专门的版块里去浏览关于疫情的各方面信息,也可以在不断刷新中看到公众的声音。

在2月26日的微博财报电话会议上,CEO王高飞表示,春节疫情期间,微博信息流的曝光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息流转速度的加快,让媒体、关键意见领袖和公众都能参与到这一重大事件中:

媒体能够借助平台及时地传播信息;

关键意见领袖能通过发表吸引人的评论得到更多关注;

公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发声甚至可以改变事件的发展方向。


足不出户就能参加战斗

在全民抗疫这一特殊时期,大多数人都不会走上真正的战场,无法以实际行动去对抗恐惧。能做的只有守好自己的阵地,在家等待。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会焦虑,会惶恐,被看不见摸不着的恐惧包围,却手足无措,生活因无法掌控的危机感窒息。

一个患有疑病的咨客甚至说,不如就给我确诊了吧,这样反而能给我松一口气。

(图片来源于果壳)

而新一代新闻媒体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去进入这个战场。我们通过手机努力抓住任何能抓住的信息,焦虑得以有机会变成行动被转化,我们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每天,醒来的第一眼我们会去看疫情数据,晚上也要拿着手机入眠。我们和家人谈论着彼此都了解的消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在网络上参与话题。为英雄欢呼,为恶人愤怒,我们的情绪也随之起起伏伏。


互联网成为我们的“战场”

时间一天天过去,新闻消息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控制了我们的主观现实感。

一旦我们对某个事件感到愤怒,那么之后时时刻刻都会被愤怒环绕,因为我们会不断听到关于此事件的最新声音。我们会有同伴,会有话题领导者,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并被不断放大。

我们点赞、吐槽、批评,与不同观点的人争论,甚至觉得自己在做一件能扭转结局的事,尽管实际的干预力可能微乎其微。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种“发挥自身作用”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种幻觉,但却会让我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不管是参与其中的人,还是不参与评论,只默默浏览的人,都会受其影响。

这也给谣言的产生营造了温床,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匮乏的世界里,越是耸人听闻的事件,越容易吸引公众的关注,越容易调动大多数人的情绪。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一些新闻或者话题甚至不需要是真实的,只要它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就够了。


个体变成了群体

互联网媒体塑造了一种新的群体模式,它比任何模式都能更快的速度将人们聚集起来,同时又给每个人戴上天然的面具。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开某个标题,点开某个评论,与内容站在一起,从认同感里体验愉悦。社交媒体的数据算法把我们划分成越来越多的独立群体,每个群体都由越来越多相似的人组成。

(图片来源自网络)

渐渐的,焦虑似乎消失了,我们似乎因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有了新的身份,我们承担起了一种新的道德义务。如果我们沉默不言,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去为自己所属群体的立场义愤填膺,去支持,去点赞,就会被认为是冷漠无情的,数量即是正义。

个体身份被隐藏,人们自然而然成为群体的一分子,它鼓励并放大了最极端的情感表达。

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提出“网络群体极化”概念,在这样的群体中,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内部世界的认同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进而使人在网络上攻击他人时没有负担,并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种合理化依赖道德感并伪装成道德感,最终我们会归属于一个拥有超验信息的大群体中,它以绝对精神价值为指导,不以获得功利性结果为目的。这些价值观似乎远比家庭关系更具吸引力,让我们忘记与家人的隔离生活。


如何回归个体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被信息洪流裹挟着奔涌向前,这意味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需要抓住自身的锚点,才能不轻易被群体思维左右,成为群体狂欢的一分子。

在2016年10月,国家卫计委推出了“5125”健康生活理念。“5125”的谐音是“我要爱我”,意味着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来,那“5125”生活理念到底是什么呢?

01 每天发呆5分钟

发呆,意味着与自己和平相处,自由的体验一种感受。面对焦虑,我们可以把它不加批判的写下来,原始的感受会经过符号的驯化,因予其名,而转其性,安置妥当。认真的打量自己,把过去变成历史。

02 每天运动1小时

运动,可以给自己力量感。曾有咨客反馈说,运动带来的力量感让能让他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

另外,掌握1项运动技巧和加入1个运动社群,通过适度的运动让下丘脑产生适量的多巴胺,它有传递兴奋信息的作用,从而使愉悦感增加。

03 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

吃饭,认真对待每一顿饭。在隔离的日子里,回到最简单的生活,关注被忽略的却又唾手可及的幸福。正如《孤独的美食家》里所述:幸福地填饱肚子,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

(图片来源自网络)

如作家方方所说:我们的脑袋要长在自己的肩上。

找到真实的自我,才有力量直面这无形的恐惧。

(作者徐若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2018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