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新发展阶段高校创新教育改革,引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瞄准“四个面向”,围绕基础学科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关键领域开展创新实践,强化创新成果的培育与产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流本科人才,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和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学校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国创计划”)的立项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分类
“国创计划”遵循“激发科研兴趣、发挥科研潜质、提倡创新实践”的原则,强调选题的科技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和学术创新性,要求本科生紧密结合专业知识,自主开展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科学研究、社会调查与创业实践活动,最终形成科技发明、研究报告、创业设计方案或创业实践报告等形式研究成果。项目类型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共三类,包含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级别,项目实施周期为1年。
(一)创新训练项目
创新训练项目是由本科生个人或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申报、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新训练项目的内容包括:
1.重点支持领域专项
为引导大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基础学科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关键领域开展创新实践,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出创新创业成果,继续设立重点支持领域专项。重点支持领域专项本着“有限领域、有限规模、有限目标”的原则,支持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项目持续深化研究和实践,鼓励开展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研究团队要有效利用学校和社会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学科技园、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平台所拥有的一流学科和科研资源,积极开展前沿性科学研究、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创新、实质性创业实践。为确保项目质量,本年度重点支持领域拟支持立项5项左右。
2.学术科研专项
紧密结合专业知识,自主提出研究课题,探究专业前沿问题。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明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撰写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项目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或者研发出具有创新性和有落地转化潜力的产品原型、技术和方法。同时鼓励跨专业交叉融合,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专业融合型转变,在项目中交流碰撞,探究不同学科专业的边界融合。
3.学科竞赛专项
紧密结合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的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动能,为学生搭建展示、对标、超越的平台。学生团队围绕学科竞赛内容拟定选题,获得资助的项目团队以参加学科竞赛为目标推进项目,并以此作为项目结题的必备条件。项目所支持的学科竞赛范围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4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的学科类赛事(见附件1)。
(二)创业训练项目
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在社会调查、市场分析基础上设计一项具有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市场前景的概念型产品或服务,制定一份完整、具体、深入、可行的商业计划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模拟企业运行报告。创业训练项目内容包括:
1.创业赛事专项。本科生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武汉市“英雄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2024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的创业类赛事,均可申请。
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本科生团队参加本年度“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均可申请。项目注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劳动精神,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城市社区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投身“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建设,助力湖北区域发展,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创业实践项目
本科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以项目组自身研发或经授权的具有科技含量的概念型产品或服务为基础,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项目申请人须为已开始创业的在校大学生且为创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团队主要负责人(截至通知发布时间所持股份≥30%)。创业实践项目强调项目推进的可行性和创业实现的可能性,宁缺毋滥。学校对此类项目搭建创业实践平台,聘请企业导师,提供后续的相关支持。
二、申报条件
(一)所有申报的国创计划项目,均须同时报名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报名网址:https://cy.ncss.org.cn/);项目符合校赛参赛要求的,可自主选择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内选拔赛”。
(二)凡对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创业训练活动兴趣浓厚、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均可参与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团队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竞赛专项团队人数根据参赛项目的组队要求确定;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团队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参赛项目则根据赛事组队要求确定。要求每名学生只能申报主持或参加一个项目,毕业年级的学生不能担任项目负责人。
(三)项目指导教师必须是项目研究内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员,能够对项目的开展实施有效的指导,有较强的责任心,并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作风和严谨的科研精神。
(四)项目指导教师在本年度原则上不能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指导超过2个项目。
(五)已获得项目资助且未结题者不得申报;在以往项目执行过程中有违规违纪情况者不得申报。
(六)同一研究内容已获得学校其他部门资助立项的项目,不得申报。
(七)同一研究内容不得同时申报重点支持领域专项和其他类别项目。
三、选拔程序
“国创计划”项目立项使用“沃创在线”平台(网址:https://cugedu.woczx.com/#/college/codeLogin)进行立项申报、学院审核及学校评审等工作(操作指南见附件2)。具体选拔流程如下:
(一)立项申请阶段(5月15日-6月3日)。项目负责人使用以下账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沃创在线”平台:账号为学号,初始密码(注意区分大小写)为:学号@Cug 。
(二)具体步骤为:①重点支持领域专项的申请步骤为:学生提前联系指导老师确定重点支持领域项目课题,学生登录“沃创在线”在线填报,选择项目类型为重点支持领域项目,提交学院审查;②其他类型项目申报步骤为:学生登录“沃创在线”在线填报,选择项目类型为一般项目,提交学院审查。项目负责人须根据所申报的项目类别下载对应的立项申报书进行填报。项目负责人和第一指导教师于6月3日前完成项目申报填写及指导老师审核操作。
(二)学院审核阶段(6月4日-6月8日)。各学院于6月8日前在“沃创在线”平台中完成项目的学院审核工作。
(三)专家评审阶段(6月9日-6月16日)。学校于6月上旬组织专家进行线上评审,确定最后入选项目名单及等级,并予以公示。
(四)项目任务书填写(6月25日前)。确认立项后,各项目负责人须进一步完善项目申报材料,在“创新实践综合管理系统”填写项目任务书。
(五)立项上报阶段(6月30日前)。学校对立项名单予以发文公布,并将项目立项结果报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审批。
四、经费支持
立项项目将予以一定金额的经费支持。创新训练项目中重点支持领域专项资助金额为10000-20000元/项,学术科研专项资助金额为3000-10000元/项,学科竞赛专项资助金额为3000-10000元/项。创业训练项目的资助金额为5000-20000元/项。创业实践项目的资助金额为5000-10000元/项。
项目经费实行分段划拨管理。立项后会先期拨付启动经费,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拨付后期费用。对于有突出成果的项目可以申请追加经费。本科生院每年对当年结题项目进行评优选拔,对于优质项目给予奖励。
五、其他
(一)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的要求,此次申报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采取“同时申报、择优遴选、分级立项”。2025年,我校拟推荐立项国家级项目120项,推荐立项省级项目260项左右,立项校级项目20项左右。
(二)项目一经立项,项目成员无特殊情况不得中途退出。学生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学业规划,确保有充足的课外创新实践时间方可申报项目。
(三)项目负责人与指导教师如不在同一单位,由项目负责人(学生)所在院系为项目管理单位。
其他未尽事宜,由本科生院负责解释。
联系方式:创新创业工作办公室 电话:67848554
附件1:2024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内竞赛项目名单
附件2:“沃创在线”平台操作指南(学生/指导教师)
本科生院
2025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