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资源学院辅导员 刘明辉
7月31日下午16时许,从绵阳市区开车40多分钟后,我来到了石马镇文峰村小权同学的家。
“老师好!这么热的天,您辛苦啦!”小权小跑着给我递过来一杯水,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的后面,一位肤色黝黑的农村妇女也满脸笑容。我喊了一声,“小权妈妈好!”却没有等来回应。
“我妈妈听力残疾,听不见您说什么。”小权解释道。走进房间,斑驳的墙面上还有用水泥填补缝隙留下的印子,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桌子就是所有的家具。
和小权聊天才知道,2021年村里新修省道,他们家位于拆迁范围内,自家的房子拆迁后,他们就租住在现在这里,两个卧室、一个厨房和一个杂物间,房租2000元一年。他的母亲听力残疾,还患有关节炎、颈椎病,只能在家做点家务。父亲是一名火车站的装卸工,一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家中还有一位八十高龄的奶奶。
“那你的学费生活费怎么办?有没有办理助学贷款呀?”我有些心疼地问小权。“没有,拆迁款付了还建房房款以后,还剩了一点钱,大学的费用够了。我爸不想家里背上债务。而且我申请了助学金,生活费差不多也够了。”于是我向小权详细介绍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打消他的顾虑,鼓励他参加勤工助学工作。
“不知道他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他的专业好不好就业啊?”妈妈问道。“小权很优秀,他成绩优异,是学院宣传部的负责人,还主持了学院十周年院庆晚会呢!”我大声回应着,向小权和妈妈介绍了主要的就业去向,鼓励他保证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专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想争取保研,硕士毕业以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让爸爸妈妈不要再这么苦了。生活可能会一时糟糕,但我相信光明终会到来,我会奋力朝它奔去的。”小权眼中闪烁着坚毅的目光。
临走时,我将学校准备的慰问金交给小权妈妈。她不住地感谢,把一大袋花生递给我,“感谢老师这么远过来,谢谢老师们的培养,这是昨天刚挖的花生,您带着路上吃。”我抓了满满一把放兜里。
吃着泛着清甜的花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家访是了解学生更是接受教育,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系着一个满怀期望的家庭,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能否成人成才,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作为辅导员,我们既要“扶困”,落实好党和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做好跟踪服务,让每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更要“扶志”,搭建成才平台、持续关心关怀,让每一个自强不息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好学、就好业。
与小权母亲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