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综合  >  正文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刊发我校入学教育工作典型经验

发布时间:2025-10-08点击数:


(通讯员 徐天宜)101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典型经验—宣传教育”专栏刊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位一体”系统推进入学教育,打通人才培养“最初一公里”》一文,专题介绍我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经验做法与工作成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生入学教育这一人才培养的最初一公里,着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大学适应教育、成长规划指导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塑心铸魂夯实理想信念根基

一是以“开学第一课”为着重点,扣好第一粒“扣子”。坚持由校党委书记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将这堂课明确为新生入学后的首堂集中大课,为新生成长发展锚定方向。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深度融入办学历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成效等关键要素,引导新生了解校史校情、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筑牢思想根基。二是以入党启蒙教育为切入点,把稳思想航向。组织全体新生学习《我们的共青团》入学教育专题课,帮助学生认识共青团员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角色。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党员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入党流程、端正入党动机、坚定信仰之路。举办入党申请书递交仪式,激发新生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和使命感,在仪式中感受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三是以国防教育大课为结合点,筑牢爱国情怀。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组织全体新生观看阅兵式,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感受新时代强大的中国国防力量。邀请国防领域专家开展专题授课,为新生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扎实开展军事训练,培养新生纪律意识、团队精神和坚韧意志,强化爱国之情与强国之志

二、传播校本文化,厚植爱校荣校情怀

一是用红色资源引领人。学校积淀深厚的红色基因与革命文化传统系统挖掘梳理校史中的红色育人资源,提炼老一辈地质人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打造《我们的历史与精神》等新生入学教育系列金课。组织全体新生观看以李四光先生真实事迹改编的原创话剧《大地之光》,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引导新生在红色文化浸润中厚植爱校荣校情怀。二是用场馆空间涵育人。坚持校史教育全覆盖,组织全体新生深度参观校史馆,系统了解学校办学历程中的关键节点、突出成就与优秀校友事迹,在感知校史中深化知校、爱校、荣校情感。充分发挥校内国家4A级景区逸夫博物馆的科普育人功能,帮助新生培育专业兴趣、筑牢地质情结。依托体育馆、游泳馆等体育设施,开展新生体育适应性活动,培养学生强身健体意识,传承地大“为国攀登”的优良传统。三是用文化载体浸润人。将院士长廊、化石林、红军桥等校园文化景观转化为“活教材”,通过新生导览、文化解说等形式,让院士风采传递治学精神、化石标本讲述地球历史、红色地标承载革命记忆,真正发挥一砖一石、一花一树的隐性育人作用,使新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增强对校本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落实“三早”原则,帮助适应大学生活

一是前置入学教育,做到“早衔接”。将育人工作关口前置到新生到校前,将致新生的一封信、《地大简史》、资助政策简介、入学提示等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实现“未到校先知校”。畅通沟通渠道,在入学前提前与新生建立联系,精准解答入学准备疑问、分享校园生活指南,以“未谋面先交流”的暖心服务,为新生顺利转变身份、融入校园打好基础。面向新生及家长开展“相约地大”征文活动,在开学季推出系列征文故事集,面向新生发起“我是发言人”新生开学典礼发言代表征集活动,激发“未入学先爱校”的热情。二是强化整体设计,做到“早引导”。制定迎新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通过协同联动凝聚合力,确保新生入学各环节高效顺畅。同步出台“入学教育引导月”整体方案,围绕理想信念、校史文化、生涯规划等核心内容精心组织、精细设计,构建系统化入学教育体系。建立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引导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科特色与新生需求开展专业启蒙、朋辈引领、社团宣传等特色活动,为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指明方向。三是丰富教育内容做到“早适应”。抓好入学后的“关键第一周”,面向全体新生精准发力,邀请专家院士开设学业规划专题讲座,明晰大学学习路径。系统开展安全教育、国际化教育、健康教育等课程,覆盖生活、学习、发展全维度,帮助新生快速适应校园节奏。面向新生家长开办家长会与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解读学校育人理念、分享沟通交流方法,筑牢家校协同育人防线。以全链条育人举措帮助新生建构清晰的大学生活图谱,引导新生尽快完成身份认知转变。

四、指导个人规划,明晰成长发展路径

一是精细化开展专业认知启蒙。各学院立足学科特色,制定“分层递进”的专业认知教育方案,系统梳理学院师资力量、专业历史沿革、特色优势,讲好专业认知教育第一课。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帮助新生明确学业成长路径,建立专业认知图谱。同时,组织新生走进专业实验室、科研工作室、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让新生直观感受专业工具、实验流程与职业场景的关联,逐步增强专业认同感。二是沉浸式开展职业场景体验。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做好校企联动。一方面,开展“行业精英进校园”系列分享活动,邀请行业内优秀校友、企业HR、资深从业者等进校宣讲,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景,明晰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系统化组织“企业一线走访”实践活动。按“专业对口、分批次、小规模”原则,对接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参观学习。此外,部分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展“1 天职场体验日”活动,让新生以“临时实习生”身份参与简单工作任务,在实际体验中深化对职业的认知,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方向。三是前置化开展职业规划引导。学校以“生涯教育前置”为原则,构建多维度规划引导体系。组织“生涯体验日”活动,通过职业兴趣测评、职业模拟小游戏等活动,帮助新生初步定位职业兴趣。录制《大学生就业与生涯规划》入学教育专题课,邀请职业指导专家为新生提供针对性指导。筛选不同发展路径的高年级学生代表分享成长经验,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学院制作“成长地图”手册,详细拆解“关键时间节点+核心行动”为新生配备“学业—职业”双导师,专业导师侧重课程选择与科研入门指导,企业导师侧重职业认知与行业动态分享,定期开展“一对一”规划交流,帮助新生将模糊的职业期待转化为清晰的学业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