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  >  正文
秭归实习重启 野外实践教学按下“复工键”

发布时间:2021-09-08点击数: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章帆)“初秋三峡恬静,古陆扬子沧桑,我们如期而至,地大人在秭归,激荡科学思想,演绎地质精彩。”地球科学学院王岸老师在秭归综合地质野外实践教学集体备课结束后写下了这段文字。91日起,700余名学生将陆续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峡江大地秭归的地质之旅,继续演绎地质人独特的精彩。


地球科学学院老师备课结束后合影

线下实习再出发

8月下旬,随着中高风险地区的减少,全国和武汉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学校研究决定,将野外地质实习尽快转至线下进行。

824日,学校召开秋季学期疫情防控工作布置会。会上,副校长王华对秋季学期教学工作和地质类专业线下实习及补课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王华强调,原计划八月底至九月初开始的地质类实习,从即日起开始备课,学生按照预定时间赴秭归开展实习工作。自此,2021年的野外实践教学按下了“复工键”,暂停了近一个月的野外实习在秭归重启。在本科生院、后勤保障部、校医院、各学院实践教学团队等相关单位的密切协作下,线下实习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山间野外备课忙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袁晏明老师带领老师们备课

“秭归实习可以进行了吗?什么时候出发?”早在823日,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袁晏明老师就开始咨询线下实习备课事宜。受疫情影响,原计划两周的备课时间被压缩为不到一周,老师们在出发前就计划着备课的路线和时间安排。学校秋季学期疫情防控工作布置会后,825日,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16位老师第一时间赶赴秭归备课。“九畹溪大桥在维修,只允许行人通过,绕行到链子崖单程需要3.5小时,但这条路线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陈丽霞老师向本科生院反馈。经过与后勤保障部共同研究,本科生院制定了由当地客车在桥对岸接驳的方案,老师们得以继续专心备课。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地球科学学院秭归实践教学团队在兼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走在学科研究前沿,选取了具有一定难度的扬子克拉通基底变质岩及大地构造演化、黄陵花岗岩岩石学及侵入岩构造、南华系-震旦系地层序列及演化等地质教学路线,开展多学科综合野外教学备课工作。“迎着朝霞出发,伴着夕阳返回,一出门就是一整天是今年备课的标配。”地球科学学院的喻建新老师说。

825日起,资源学院、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8个学院的56位专业教师陆续前往秭归的山间田野备课,只为给实习的学生带去更完备的地质知识和更精彩的实习体验,让重启的秭归实习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

峡江大地求真知


地球科学学院冯庆来老师介绍秭归区域地质概况

“实习区主要位于黄陵基岩的南缘,东至江北的莲沱镇,西至链子崖,南到棺材岩。区内地质现象丰富,以黄陵背斜为主体,两侧的变质岩、沉积岩依次展布,构成了这一区域的基本构造格局。”同学们在冯庆来老师的介绍下开始学习秭归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张志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岩石园

“信息技术专业学习地质,进行野外地质实习的意义在哪里呢?”面对学生的疑惑,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张志老师回答道:“开设地质课程有助于大家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状况、空间分布及禀赋,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健康地质,同时还可以服务于国防建设。空间信息技术与地质学的融合可实现地质科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最终实现地质信息的智能识别,野外实习则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


资源学院刘晓峰老师在野外教学

“老师,什么是叠层石?”资源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周昊同学在观察奥陶系南津关组白云岩时提出疑问。“叠层石是由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粘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资源学院的杨宝林老师解释道。对于叠层石的成因,杨宝林老师也进一步作出了详细讲解。野外实践中,触手可及的地质现象和老师们细致的讲解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环境学院师生在秭归实习

据悉,此次实习将持续到928日,全校770余名学生将分批次赴秭归完成地质人的进阶之旅。 (文字编辑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