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主要完成单位 | 拟获奖等级 |
1 | “校-地-媒”协同联上一堂思政大课机制创新 | 刘杰、王林清、吴仁喜、尚东光、魏海勇、刘薛蒂、许小康、高雅、王诲、王惠林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民网湖北频道、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汉大学等 | 特等奖 |
2 | 一流学科引领的行业特色大学实践育人模式创新 | 王焰新、王华、周建伟、徐绍红、庞岚、朱丹、李少杰、章帆、何卫华、郭小玉 | 环境学院 | 特等奖 |
3 | 地质类专业新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王亮清、焦玉勇、唐辉明、葛云峰、李红丽、蔡静森、吴琼、邹宗兴、文新、郑鸿超 | 工程学院 | 特等奖 |
4 | 内陆高校海洋科学专业“一五五一”实践育人体系探索与创新 | 姜涛、陈刚、刘恩涛、张成、杜学斌、程飞、王龙樟、钟苹、解习农、王家生 | 海洋学院 | 特等奖 |
5 | 地球物质科学课程群教学体系重塑与智慧育人创新实践 | 马强、赵珊茸、马昌前、王国庆、王连训、佘振兵、陈明、夏彬、刘嵘、王伟 | 地球科学学院 | 特等奖 |
6 | 产教融合驱动下的能源矿产领域教学资源的立体化构建与创新实践 | 王华、甘华军、朱红涛、刘恩涛、王家豪、严德天、陈思、李宝庆、汪小妹 | 资源学院 | 特等奖 |
7 | 数学建模“课—赛—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付丽华、李宏伟、李超群、张玉洁、边家文、刘智慧、余绍权、向东进 | 数学与物理学院 | 特等奖 |
8 | 地质学拔尖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佘振兵、吴元保、朱宗敏、马强、赵得爱、宋海军、谢淑云、巫翔、孙亚东、章军锋 |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地质微生物与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 特等奖 |
9 | 以数学思维与审美为导向的FMA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 杨飞、李逸、李宏伟、刘汉兵、胡鹏、黄昌盛、朱媛、张玲、王军霞 | 数学与物理学院、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 | 特等奖 |
10 | 地质类专业“智创+虚实”双轮驱动实践教学路径构建与实践 | 窦斌、钟志、杨丹、谭松成、周晓春、鲁莎、谢帮华、陈琼 | 工程学院、资源学院 | 特等奖 |
11 | “三维联动·平台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胡兆初、靳洪允、鲁立强、马睿、白振洋、黄云杰、洪建和、郑洪涛、梁玉军、欧阳磊 | 材料与化学学院 | 特等奖 |
12 | 高水平实验技术研究“三融三驱”赋能行业优势新工科数智人才培养 | 文国军、王玉丹、赵权、贺鑫、徐林红、程斯一、吴来杰、王巍、张萌 |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 一等奖 |
13 | “强芯铸魂、强国有我”—新时代战略导向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 张洪艳、陈云亮、黄绍广、宋军、阎继宁、王媛妮、王太茂、林小艳 | 计算机学院 | 一等奖 |
14 | “红绿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 阮一帆、孙文沛、汪再奇、李蔚然、张洁、曹阳、吴婷、刘丹 | 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学院 | 一等奖 |
15 | 金课筑基・名师领航・系统优化:油气勘查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生态的协同构建 | 徐思煌、王芙蓉、叶加仁、沈传波、李纯泉、陈思、侯宇光、滕长宇、刘建章、宋宇 | 资源学院 | 一等奖 |
16 | 数智赋能译地译国:翻译和国际传播人才“三融双循环”培养模式创新 | 张峻峰、张地珂、姚夏晶、王伟、江敏、高幸、徐邦俊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奖 |
17 | “双轮驱动·三维融合”: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ESS实验班6C教学模式探索 | 刘敏、胡志红、赵妍、周宏图、严瑾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奖 |
18 | 社会技术变革下行业特色高校管科类专业“三阶跃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於世为、王广民、朱镇、翁克瑞、孙涵、 柯小玲、丁丽萍、江毅、王飞、彭亚婷 | 经济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19 | 学科交叉、科教融合——自然资源管理拔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龚健、朱江洪、杨建新、李世祥、汪樱、徐枫、渠丽萍、叶菁、高静、李晶晶 | 公共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20 | “经纬铸魂、数智赋能”测绘地理信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 郑贵洲、徐景田、孙莉、曾志刚、熊程、周琪、杨雪、郑坤、晁怡、胡楚丽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科技学院 | 一等奖 |
21 | 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333进阶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陈琦丽、何开华、吴妍、周俐娜、张光勇、左小敏、郑安寿、韩艳玲 | 数学与物理学院 | 一等奖 |
22 | “一轴▪两驱▪三加强”——社会瞩目下岩土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贾洪彪、时红莲、马淑芝、吴琼、崔德山、蔡静森、陈剑文、程瑶、文新 | 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23 | 登山运动教育价值重构:拔尖与普惠双维人才培养的范式创新与实践 | 李伦、何鹏飞、汪俊杰、李元、周云、秦长胜、褚鹏飞、方银 | 体育学院 | 一等奖 |
24 | 顶天立地·博大精深:工商管理类课程 思政“246”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 李江敏、刁凤琴、池毛毛、马海燕、李会琴、杨洁、余敬、张琦 | 经济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25 | 新工科背景下石油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 钟志、蒋恕、张恒、杨宝林、骆杨、周红、李嘉光、任双坡、杨峰、王婋 | 资源学院 | 二等奖 |
26 |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练、赛、拓“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 胡凯、庞岚、许峰、杨汉、朱军、刘仁仪、孙劼、褚鹏飞、姜睿 | 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 二等奖 |
27 | “三融合”实战项目驱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 张夏林、刘刚、戴光明、翁正平、李章林、陈麒玉、武云、张志庭 | 计算机学院 | 二等奖 |
28 | 行动引领,四维融通: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 柴波、姜明敏、罗明明、王海锋、李素矿、顾延生、孟庆达、周建伟 | 环境学院 | 二等奖 |
29 | 以基为石,以育为道的大气科学“三层次-四维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 李双林、孔少飞、燕莹莹、陈蕾、王五科、赵树云、牛晓瑞、杜娟 | 环境学院 | 二等奖 |
30 | “思政铸魂、地学强基、创新赋能”三位一体的地矿行业特色土木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谭飞、焦玉勇、李雪平、左昌群、张美霞、徐方、陈保国、文新 | 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31 | 传播“两山”理念·践行绿色发展:“双碳”战略驱动下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肖建忠、程胜、龚承柱、易明、吴巧生、齐睿、刘江宜、白永亮 | 经济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32 | 构建大学英语贯穿式教学模式、促进非英语专业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 陶惟、严瑾、赵妍、周宏图、张莉、周烈红、刘倩倩、李培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奖 |
33 | 面向流域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的地理学本科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顾西辉、王伦澈、张翔、陈蕾、孔冬冬、杨鹏、翟晗、陈万旭 |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学院 | 二等奖 |
34 | 基于“三融合”理念的三峡地区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 侯林春、李会琴、彭红霞、桂蕾、汪俊杰、杨青 |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体育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 二等奖 |
35 | 卓越法治人才“三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协同创新研究 | 吕凌燕、刘琦、才惠莲、胡中华、彭涛、涂亦楠、夏云娇、张艳芳、徐岩、李宇凯 | 公共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36 | 《社会组织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探索 | 罗辉、王忠、肖华蓉、李世祥、张光进 | 公共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37 | 软件工程一流专业胜任力导向综合实践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 尚建嘎、赵一石、叶亚琴、李圣文、姜宇虹、杨林权、张德军、向秀桥 | 计算机学院 | 二等奖 |
38 | “户外运动科学+”多维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 刘仁仪、刘良辉、梁荣琪、李春卉 | 体育学院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