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威海,海风裹挟着朝气,即将迎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子们。为确保 2025 年威海地学认知实习扎实开展,让同学们在野外实践中真正学有所获,学院实习带队老师们提前进驻威海实习基地,开启了细致的备课与动员准备工作。从安全预案到教学内容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老师们的责任与担当。
初心凝聚,共研教学核心
威海实习基地的会议室里,老师们围坐在一起,深入研讨《威海地质认识实习备课指南》。他们围绕实习的性质与目的,将 “认识基础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基本技能、培养地质思维” 的核心目标,细化到每一项教学安排中,确保教学内容既贴合《自然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等课程的衔接需求,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提前驻点,摸清野外实情
“占甲埠村金矿爬坡时要注意滚石,鸡鸣岛严禁赶海,这些安全要点必须在备课中重点标注。” 老师们提前驻点后,带着指南反复勘察各实习区域,将野外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地质现象观察点一一记录在册。他们仔细核对路线距离、地形特点,确保教学内容与野外实际精准匹配,为学生构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顺畅桥梁。
安全是实习的重中之重。老师们对照指南中 “实习期间安全问题 - 必须足够重视” 的要求,逐条落实安全保障措施:明确辅导员与带班老师的责任分工,规划学生外出报备流程,准备中暑预防药物,熟悉突发事件处置流程。针对严禁租车自驾、野外必须穿戴长衣长裤等规定,他们制定了清晰的宣讲要点,确保安全意识深入每位学生心中。

刘公岛:在历史与岩石间架桥
刘公岛的教学注重 “地质认知实习 + 爱国主义教育” 的双重目标。老师们备课期间在甲午中日海战博物馆重温历史,被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震撼,深感落后就要挨打,立志为国家发展和教育事业出力。在定远舰复制舰,体会当年海战的壮烈,深刻理解巩固海权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将历史融入教学以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在岛上片麻岩露头处备课时写下:“此处片理构造与炮台遗址形成时空对话,可讲解‘大地肌理与家国屏障’的关联”。

鸡鸣岛 - 朝阳港:追踪潮汐的课堂
鸡鸣岛的备课笔记里,夹着三张不同日期的潮汐表,高潮位时刻被红笔圈出。老师们连续三天在涨潮前、平潮期、退潮后三个时段实地观察,最终确定 “退潮后 1 小时为砂质海岸最佳教学窗口”。为让学生直观理解玄武岩风化过程,他们采集了从全风化到微风化的系列标本,编号后标注 “用指甲刻画对比硬度差异”。针对 “严禁赶海” 的铁律,他们在路线图上用红线划定禁入区,设计了 “三人一组、首尾呼应” 的监管方案。

奔腾码头 - 龙王庙:红路上的岩石密码
奔腾码头的红色道路旁,老师们用粉笔在岩石上标注编号:“No.1 斜长角闪片麻岩”“No.2 榴辉岩”,每个编号旁都附有简易素描图。行至龙王庙附近,海浪冲刷形成的岩滩上,红褐色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尤为醒目。这些六棱柱状的岩石整齐排列,仿佛大自然精心堆砌的石柱阵。老师们蹲身丈量柱体直径,比对不同位置的节理密度,讨论着岩浆冷却收缩时产生的应力如何塑造出这般规整的地质奇观。滩涂处的波痕石上,水流冲刷的弧形纹路清晰可辨,成为解读古海洋动力环境的活标本。
老师们不时在记录本上绘制素描,用红笔标注岩层产状,将沿途发现的岩石标本编号收纳。“这条红路的每一块石头,都是讲述地球演化的书页”,他们边考察边交流教学方案,计划引导学生从岩石的颜色变化追溯氧化环境变迁,从节理分布推测构造运动历史,让这段地质步道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鲜活课堂。

占甲埠村:山路间的矿物课堂
占甲埠村的花岗岩山坡是天然的矿物课堂。清晨,老师们便背着地质包在山道间穿行,在裸露岩体处敲下岩块,钾长石的肉红色十分醒目,晶面解理纹路清晰。在裸露的岩体前,老师们挥锤取下岩块仔细查看。一位老师用地质刀细致观察晶体断面特征。山坡西侧,他们插下黄色标记旗,标注特定区域,计划开展后续对比研究。
行至山腰,老师们查看岩面上的矿物分布,认为其能为研究岩浆冷却速度提供线索。他们收集不同坡向的岩样,标注相关数据,准备带回实验室进一步鉴定。途中发现的一些特殊岩块,也被当作教具收好。正午时分,老师们在树荫下整理采集的标本,按类别排列好,同时记录情况并设计课堂任务。在这片山坡上,一场结合观察与思考的矿物探索工作有序推进着。

黄沟村 - 郭永怀馆:岩体与精神的共鸣
黄沟村的伟德山岩体前,老师们用卷尺测量矿物粒度,制作 “玲珑岩体 vs 伟德山岩体” 对比表,详细记录石英含量、黑云母分布等差异。馆内,郭永怀先生的事迹震撼人心,他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一生,那份执着与坚守,恰似黄沟村的岩体般坚定。老师们驻足凝视,将岩体的沉稳与科研精神的刚毅相连,感慨地质探索与为国奉献皆需耐住寂寞、坚守初心。这份共鸣,成为老师们备课的养分,他们想让学生既读懂岩体的故事,也传承那份不朽的精神。

烟台福山马山:火山岩柱下的备课
马山火山的柱状节理群中,老师们仰头记录岩柱排列方向,他们围在岩柱断裂处讨论,指认岩浆冷却时形成的收缩裂隙。“这里的节理走向与区域构造线吻合”,有人掏出罗盘测定角度,有人用相机拍摄柱体排列规律,计划做成教学幻灯片。坡下的岩柱群中,几人蹲身勾画剖面草图,标注不同岩柱的穿插关系,为讲解火山活动时序准备素材。山风掠过岩柱间的缝隙,老师们的讨论声与岩层共鸣,将亿万年的火山记忆,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教案。

整装待发,期许实践收获
动员会上,老师们结合指南中的教学安排,向学生清晰介绍了实习的整体规划、核心目标和注意事项。他们强调了实习成绩 “一票否决制” 的相关规定,鼓励学生多问、多看、多动手,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同时,对刘公岛等路线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家精神传承等内容进行了预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责任担当。
经过精心筹备,各项备课工作就绪。老师们带着完善的教学方案、周密的安全预案和饱满的热情,期待着同学们的到来。他们坚信,在这份扎实的准备下,学生们定能在威海的山海之间,不仅收获地质知识与技能,更能体会到地质工作者的严谨与担当,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备课工作,充分体现了学院对野外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老师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将指南中的要求转化为细致的教学行动,为威海实习的顺利开展筑牢了根基,也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