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院网站!
首页  /  实习实践  /  实习  /  正文

实习

跨越千里聚秭归 脚踏实地悟地理——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系秭归实习

作者: 发布:2020-09-14 点击量:

相聚于屈原故里

(通讯员 曾杰 陈万旭)910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圆满完成了秭归资源环境综合实习的野外路线教学。而在三周前,实习队队长曾杰老师还在为45位参加本次实习的同学能否安全抵达秭归实习基地而忧心忡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秭归实习时间缩短为三周,全国各地的同学均需独自前往宜昌,搭乘基地校车抵达基地。为了这三周来之不易的野外学习和相聚,来自齐齐哈尔的邢慧楠历时40个小时,换乘两次火车、一次飞机,跨越了2700多公里,最终搭上开往基地的校车。来自哈密的韩佳琦,提前14天前往石家庄隔离观察,完成两次核酸和抗体检测,终于在实习开始前抵达基地。723日上午9点,45位同学全部安全准时抵达。实习带队老师张绪冰无不感慨的说“同学们很不容易”。


 

秭归实习基地野外实习动员和区域资源环境背景讲解(陈万旭 摄)


同样不容易的还有实习带队老师们。面对实习周期缩短、新冠疫情防控等新形势,为保质保量、安全顺利完成野外教学,实习队张绪冰、赵雪莲、曾杰、陈万旭4位带队老师,早在6月中旬就开始了教学材料准备和教学路线、教学方法研讨,并于71日召开线上实习动员会,反复强调疫情防控和安全注意事项,寄语同学们要“躬行善思、格物致理”。814日开始了线上授课,系统讲解野外数据采集和处理技能和注意事项,并通过系统的野外线路踏勘和备课,不断优化野外教学路线和安排,确保了地层、岩石、矿产、生态环境、景观地貌、城市规划、人文地理、旅游地理、土地利用等野外教学内容一个都不少。


张绪冰老师在张家冲讲授水土流失治理(陈万旭 摄)


 

赵雪莲老师在棺材岩讲授地层接触关系(陈万旭 摄)


陈万旭老师在三峡竹海讲授景区规划(曾杰 摄)


曾杰老师在月亮包讲授乡村振兴(陈万旭 摄影)


21天,17条路线,上百个观察点,每个老师都饱含热情、身体力行,带领同学们一起观察、学习和思考。张绪冰老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同学们遇到的绘图问题,伏案勾绘了上千个地类图斑;赵雪莲老师串联起普通地质、自然地理、自然灾害等知识点,为同学们展现了宏大的地质图景;曾杰老师常常把野外现象和区域社会人文、产业经济联系起来,每每引发同学们的更深层次思考;陈万旭老师每天备课到凌晨,只为查阅更多文献,为同学们呈现更为清晰的区域对比。而更令人动容的是,每位老师都自觉地承担起学生的安全防护责任,在队伍首尾、在马路弯道、在崖壁之侧,总能看到老师们的默默守护,总能听到老师们的敦敦嘱咐,一句句“靠边走、靠里站、等一等、小心车、快点过、注意安全”不仅体现了带队老师们的高度责任担当,也成为同学们心中暖心叮嘱。

 

成长于天地之间

正是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和高度的安全意识,和来自学校教务、后勤和秭归基地的全面保障,才造就了一群大学生手执地图野簿、身穿安全帽黄马甲,行走在秭归壮美天地的独特实习风景,也让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同学们实现了“观地理之美、习地理之法、感地理之律”的实习初心。通过实习,同学们不仅强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和分析地理学问题的系统思维。而在精进本领的同时,同学们更是增进了友谊、收获了成长。

谈及感触,174182班的李泽澍同学说,“从秭归实习网上课程到野外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扎西罗布说:“为期三天的雾河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对同学们体力和判断力的极大考验,虽然辛苦但我们热情高涨。不仅体会到调查工作的不容易,也认识到野外工作对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城市产业调查(刘子琦 摄影)



野外地类调绘留影(张印 摄影)

 谈到收获,来自174181班的邢慧楠同学说:秭归实习带来的首先是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前我只能在书本上学习到的内容,而今一一展现在我眼前,让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感兴趣了。其次是团队合作的乐趣。小至我们所在的小组,大至我们所在的专业,大家在这段实习旅途中相互照顾,彼此鼓励,使我们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刘睿同学说:“秭归实习从兰陵溪到小滩头,从茅坪复式岩体到灯影组三段,从学习使用地质三大件到熟练进行野外调绘,实习中老师的指导,小组成员的互助都是我们收获的宝贵财富。秭归实习不是我们与地学的黄昏恋,而是我们新的起点!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